利用地图提高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14-2-27 20:57:40 浏览次数:137

利用地图提高教学效率

                                             韩亮田

 

地图是地表的图形描写,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众多地理知识的载体。它既是直观教具,又是知识的来源。地图与地理教学如影随形、始终相伴,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技能。因此,讲授地理、学习地理,都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地图,形成空间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这是地理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地理事物十分浩繁,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看到所有的地理事物,也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的地理景象。而我们却能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缩影到地图上,使你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同时,利用缩影着丰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如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利用地理挂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位置、面积、疆域,让学生掌握它们的空间具体位置,并逐一将它们的名称填写在地理填充图册上,储存在脑海中,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就形成了,以后在提到中国的疆域时,头脑中马上就可呈现出一张全国地图,恰似一只雄鸡:鸡头是东北三省,鸡尾是新疆边陲,鸡腹是东南沿海,鸡脚是琼州海南,鸡颈是首都北京……

二、善用地图,理解生活的变化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找到,当年从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结合相关史地知识,我们将“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地图,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就能发现其演变的过程:早在西汉之前,丝绸之路还是水草繁茂而又人烟鼎沸的繁荣之路,那时客商云集,生意兴隆,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由于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迁,地下水的枯竭,那片片绿洲慢慢变成了黄沙滚滚的大漠,出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凉景象。在缺水、缺粮、缺草的恶劣生存环境中,人们不得不放弃了“采菊东篱”的农耕生活,而逐渐改变成跃马扬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民风也变得彪悍而顽强,歌声也变得苍凉而辽远。西北的民歌永远不会有苏州评弹的细腻和委婉,而只有《信天游》的高亢和洪亮。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地理环境,人类的生活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地图把这些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十分有利于地理课的学习。

三、妙用地图,把握地理规律

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地表上地物及其现象的空间分布,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学习“新疆地形图”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讨论后认识到: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气不易到达,干旱少雨,因此沙漠面积大;北疆准葛尔盆地大致呈三角形,盆地西北面有一些缺口,大西洋的水气可以进入,因而降水稍多,并且大部分沙丘被固定下来。所以,南疆、北疆两大盆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

从地图上还能分析出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通过“南亚次大陆地形图”的学习,就能知道,原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巴基斯坦,由于从海洋上来的西南季风吹不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所以形成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而同纬度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印度的乞拉朋齐,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临西南季风,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所以形成了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正因为气候的差异,这两个地区的物产也截然不同。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理环境是一个浩繁复杂、由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巨大系统,其核心的内容是环境与生物的平衡,而环境与生物平衡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开我国的主要河流、湿地、草原等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明了:如果破坏了“三江源头”的生态,就破坏了长江和黄河的淡水供给,带给农业和人类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再不拯救若尔盖湿地,我们将失去“大地之肺”,沙漠化就会步步逼近我们;如果我们在鄂尔多斯草原上过度放牧,草原将超过其承载极限,变成荒山。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地理知识,分析地理成因,学习地理原理,认识地理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