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发布时间:2014-2-27 21:20:30 浏览次数:130

课堂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爱惜生活用品》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生活用品”只有使用得当,才会发挥其作用。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学校举办公开教学活动,我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爱惜生活用品》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

先给这次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情景教学,重在导行”引导学生知道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以爱惜生活用品为荣。课前了解班级中爱惜生活用品的好人好事。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的教学策略是:在情景中让孩子领悟、导行。围绕这一策略,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新课导入:展示课件——空房子和小男孩,通过课件演示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生活用品。(二)学文明理,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尽量不空漏不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一些图片、录像。(三)辨析导行,请大家做小裁判,评一评图上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四)总结全文。经过如此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试讲课堂,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之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几位老师的讲评,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主任:我堂课在教师冷冰冰的逻辑性很强的解读之下,学生生硬照办,仿佛死水一潭,忽视的课堂最不该忽视的内容——“兴趣”的主题,显得“理多情少”,重视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

副校长:在教师严格的组织安排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显得“讲多学少”,好象教师设计了许多圈套,让学生一个个往里钻,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抑制,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

一位老师:这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与情景,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显然不会有效。

三位教师的点评,使我一下豁然开朗,课堂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剥夺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自责。经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与其他老师的多次研讨,我终于走进课堂。这次,我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我想尝试一种新的“情景、开放、自主教学”。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录像、做游戏、现场采访、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最令我高兴的是《现场采访》(几位学生头戴卡通头饰扮演各种生活用品,另一学生扮演记者手执话筒作现场采访)非常成功。

记者:同学们,我是红领巾电视台记者,今天,我到这里作现场专访。因为津津是个爱惜生活用品的好孩子,他把生活用品当成好朋友,从不做对不起生活用品的事情,所以,我把津津的生活用品请到现场。现在请它们介绍津津的事迹。(分别采访:衣服、水杯、碗筷、椅子、小叠扇等)。衣服先生你好,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小主人津津是怎样对待你的?

衣服:津津对我可好啦,在他身上我总是非常整洁,从来不弄脏弄破我。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我脱下来叠好、放平、从来不乱扔。

水杯:津津对我可好啦,他从不把我打碎。

碗筷:津津对我可好啦,他对我总是轻拿轻放。

椅子:津津对我可好啦,他搬我时从不拖着走。

小叠扇:我跟津津好几年了,他对我可好啦。

水壶、手绢、防寒服、手套、帽子:津津对我们可好啦,从不损坏我们,不乱扔我们。

记者:津津对你们这么好,这么爱你们,你们将如何报答他呢?

(齐):我们要帮他生活好。

记者:同学们,听了生活用品的介绍,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启发。希望大家向津津学习,爱惜我们的生活用品。今天的现场专访到此结束,再见。同学表演得很精彩,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情景教学的效果。

当老师说道:这个小水壶还能用,但这位小哥哥把它扔掉了。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小水壶,天天帮小主人生活,为他服务,但是还没用坏,就被小主人丢了,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生:我心里会很难过。

生:我会想,小哥哥我还能为你服务呀,你为什么把我扔了?

生:小哥哥,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呀!

生:……

当老师又问:如果你是这个小水壶,你想对小哥哥说说什么心里话?

生:小哥哥,你怎么这样不爱惜我呢?

生:我想说,小哥哥,你这样做不对,你要爱惜我,我还能帮你呢!

生:快把我带回家去吧,我会原谅你,我还想为你服务呢!

说到此处,孩子们真是入情入境,使人颇为激动。学生的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教与学的共鸣!

通过这次课,我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原来为(爱惜生活用品)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双杯课”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