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4-2-25 20:15:40 浏览次数:132

 

 

 

  

一、 课题的提出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这说明,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历史、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可以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器官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因此,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概念

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广义地说,一切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为信息技术。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教学结构理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中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学系统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4.研究性学习理论: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和工作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活动的改革。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二)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

2:实践研究:

(1)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内容的整合,研究如何将各种课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 

 (2)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构建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调查搜集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座谈法、个案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调查搜集法: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和有关资料,研究整合的必要性、方法、作用。

对比研究法:通过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整合教育对学生创新研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经验总结法:通过搜集优秀案例、观摩优质课、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观察法:本课题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通过布置学生网上阅读、网上搜索、网上讨论等观察研究整合对学生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作用。

座谈法:通过个别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和作用

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总结归纳法: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报告。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的筹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成功经验。

(3)、拟定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1)、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法改变;协调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精神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达到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第三阶段:课题验收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整理相关资料(调查问卷、教学案例设计、活动记录等)。

(2)申请上级领导验收、结题、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

六、研究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验,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一些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效果。

(一)掌握了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整合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离开了理论的支持,整合就是一副空架子,没有灵魂。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建构主义成为指导整合实践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围绕“主导——主体”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就是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要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协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不足,“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4.建设丰富、优质的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整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这是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就更无从谈起,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信息化历史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购买现有的历史教学资源;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组织师生自行开发教学媒体资源,扩大资源来源。这些举措可以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总结了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模式

通过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和直观;学生可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形象材料进行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2.交互式学习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主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探索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3.信息收集整理模式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的方案。

4.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文字、图形、录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可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讲授,也可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站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习交流形式多样化,范围更宽广。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能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共享功能、便捷的多向交互方式,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5.研究性学习模式

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这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模式,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以建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由师生共同完成,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和发挥网络的大信息量的存储与共享功能、便利的交互功能,以研究主题为核心,以网络为探究与协作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态度与能力,从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探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以上各种整合模式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七、研究反思

 1.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才能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历史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使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并透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2.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因地域、个人成长环境、个人学习基础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至关重要。

3.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等教师的合作,是提高整合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可以成立课件制作小组来促进教学软件的开发,发挥群体的合作功能。 

4.积极开展地区间、学校间的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学习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提高整合实践的水平。

 

 

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9月我向南昌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个人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11年12月该课题获准为南昌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批准号为11-0046。一年来,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 课题的提出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这说明,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历史、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可以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器官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因此,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概念

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广义地说,一切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为信息技术。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教学结构理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中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学系统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4.研究性学习理论: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和工作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活动的改革。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二)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

2:实践研究:

(1)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内容的整合,研究如何将各种课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 

 (2)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构建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调查搜集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座谈法、个案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调查搜集法: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和有关资料,研究整合的必要性、方法、作用。

对比研究法:通过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整合教育对学生创新研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经验总结法:通过搜集优秀案例、观摩优质课、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观察法:本课题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通过布置学生网上阅读、网上搜索、网上讨论等观察研究整合对学生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作用。

座谈法:通过个别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和作用

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总结归纳法: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报告。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的筹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成功经验。

(3)、拟定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1)、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法改变;协调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精神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达到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第三阶段:课题验收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整理相关资料(调查问卷、教学案例设计、活动记录等)。

(2)申请上级领导验收、结题、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

六、研究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验,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一些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效果。

(一)掌握了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整合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离开了理论的支持,整合就是一副空架子,没有灵魂。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建构主义成为指导整合实践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围绕“主导——主体”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就是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要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协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不足,“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4.建设丰富、优质的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整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这是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就更无从谈起,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信息化历史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购买现有的历史教学资源;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组织师生自行开发教学媒体资源,扩大资源来源。这些举措可以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总结了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模式

通过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和直观;学生可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形象材料进行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2.交互式学习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主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探索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3.信息收集整理模式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的方案。

4.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文字、图形、录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可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讲授,也可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站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习交流形式多样化,范围更宽广。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能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共享功能、便捷的多向交互方式,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5.研究性学习模式

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这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模式,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以建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由师生共同完成,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和发挥网络的大信息量的存储与共享功能、便利的交互功能,以研究主题为核心,以网络为探究与协作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态度与能力,从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探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以上各种整合模式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七、研究反思

 1.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才能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历史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使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并透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2.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因地域、个人成长环境、个人学习基础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至关重要。

3.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等教师的合作,是提高整合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可以成立课件制作小组来促进教学软件的开发,发挥群体的合作功能。 

4.积极开展地区间、学校间的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学习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提高整合实践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