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地理的图像教学
发布时间:2014-2-27 21:17:51 浏览次数:144

谈中学地理的图像教学

   

【摘 要】图像的使用在地理学科的教与学中有特殊意义,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方面更是如此。本文试图从地理图像的表现形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图像等方面探索图像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中学地理;图像教学

一、图像在地理学科中的特殊意义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对“图像系统”的学习。因为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外,借助读图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掌握地理概念原理。

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学会地理学知识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用地图也就学会地理了。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有些学生地理考试成绩合格,可在实际生活中,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还分不清楚,应该说,这是地理教学的失败。

2、有利于培养地理能力

地理图像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因此,充分合理使用图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础”,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地理教学大纲的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依据大纲的要求,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等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而图像又是最经济最大量最方便的教学媒介。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解成分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有人把科学合理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建构能力是指,A,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B,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4)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地理观念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二、图像的表现形式

地理图像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而设计的地理图和画组成的系统,包括:教学挂图、地图册、附图、插图、填充图册、地理图片、自制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幻灯、投影和录像等,以及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和地理教学仪器(地球仪、三球仪等)等的示意图。

可以看出,地理图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三、图像教学的艺术性内涵

地理图像艺术化教学,对地理图像的要求比一般把图像作为直观教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考虑到单一的图像设计,还考虑到图像的组合;不仅考虑到图像的直观作用,还考虑到图像的启发作用。它要求图像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服务,为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服务。它要求图像的作用始终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把对图像的要求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层次。

(一)看图指图艺术

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指图要迅速准确,和语言能协调一致。不同类型的图,看和指的要求也不同。

1、对于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2、对于地理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或图例)——看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面积或坐标点的位置,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来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如看“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明确温度曲线、盐度曲线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南纬60°附近比北纬60°附近的海域的盐度高,原因是南纬60°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以及时间变化等方面看图和指图。如:看一组天体的照片(土星、蟹状星云、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等)了解土星围绕太阳运行,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和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从而证实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别。

(二)读图填图艺术

在图上明确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后,就要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熟读、多写增强记忆力。如看“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将六大板块的名称反复诵读,然后在填图册上填写,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以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产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图说图艺术

想和说实际上是一个分析过程。分析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动脑筋想,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它主要解决“为什么”。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不同。

夏季:东岸——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西岸——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东岸——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

     西岸——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上,分析最冷月均温,热带在15℃以上,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在0℃以下,寒带最热月在10℃以下。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如对“城市化的进程图”分析其扩散过程,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数目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5、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大多数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就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

(四)变图画图艺术

地理事物的产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姿态。要求同学通过辨认同一地理事物各种变换的图像,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地理事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引导学生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

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等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如用简单的线条画“水循环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条不紊的记忆网络,而且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感性知识,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当然,对地理图象的使用,本文只是触及皮毛,其教学效益也远不止以上所列,只有不断地挖掘和实践,才有可能促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