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迁移
发布时间:2013-1-6 22:27:22 浏览次数:163

语文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迁移

婺源中学      李同昌        333200

            高考综合测试中的地理学科试题,体现了以能力为立意,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的命题思想,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打破了文理壁垒森严,不可逾越的界限,将文理科知识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有效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综合性强,连锁知识面广。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孤立存在,往往都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联系,相互渗透。21世纪需要的将是既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的全能型人才,在中学阶段进行的含有广泛知识迁移的综合性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画龙点晴之功效,使他们能灵活地驾御各科知识,逐步学会将其融会贯通,重新思考,学以致用,产生飞跃,起到一箭多雕、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培养了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事物的多端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可以说,高考“3+X”大综合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上,进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下面我就以语文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迁移略作说明。

    一、语文知识与地球大小

    讲述地球大小时,可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就可简单记住。

 二、语文知识与月相

    讲月相变化规律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古诗来进行教学。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紧紧抓住“月落”、“夜半”这两个关键词得出该月相为上弦月,此时应是农历初七、初八。此外,关于月相判别的诗句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让学生自己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来判别古人写这些诗的时间大约是农历初几,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知识与大气的热力作用

    在讲述“大气的热力作用”一节时,可引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学的《两小儿辩日》来引入新课:孔子东游时遇两小儿辩日,一儿说:日初升时大如车盖,日中时小如盘盂,自然是近时大,远时小了。另一儿却认为日中时太阳离我们近,原因是太阳初升时清凉,中午时炎热。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这个问题真的这么难吗?我相信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出连孔子都不能回答的问题来,通过这样的导入,就牢牢地把学生的心思都吸引到课堂上来,新课讲完后再回到这一问题上来,前后呼应。太阳早上大,中午小是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早上冷,中午热是由于早上太阳斜射地面,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热少,且此时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的缘故。

    四、语文知识与气候

    在讲“大气降水”这节时,可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例子。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功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走投无路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这场大雨,浇灭了大火,也浇灭了诸葛亮扶汉灭的雄心,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那么,为什么会在那个地方,那个时间会下那样一场大雨呢?这样就很好地导入到新课教学中来。

    此外,如王之焕《出塞曲》中有“春风不渡玉门关”,道出了我国西部的工区受夏季风影响小,干旱少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黄梅时节家家雨”反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出现的梅雨天气,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讲锋面雨时只需古诗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学生马上就能分析出其特点来。

    五、语文知识与水循环

    讲授陆地水中水循环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分析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引导学生从水循环方面来分析该句诗的描述是否合理,违反了什么原理,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文学性语文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贴近生活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借用文学语言进行地理教学,来描述和讲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能让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语言环境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这样的课学生将乐此不疲,百听不厌,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知识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明地理事物,所联系的知识都应为地理教学服务,并不是每节课,每个问题都要迁移,更不是迁移得越多越好,切忌搞得太深、太专,以至于喧宾夺主,使地理课变成其它学科的复习课,从而减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量的获得,影响了教学效果。